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

编著者:杨帆 著

责任编辑:潘肖蔷

出版发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版次印次:202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开本:710*1000(毫米)1/16
字数:45.9千字

ISBN:978-7-5013-7388-8

定价:9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等部分,论述清乾嘉时期《说文》学的兴盛与篆书创作的关系。此外,附录“《唐写本说文解字》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以供篆书创作资鉴。

作者简介

  杨帆,男,汉族,1978年生,四川宜宾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2013年、201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获艺术学硕士、博士学位,导师徐利明教授;2017年入四川大学考古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黄宗贤教授。2006年至2016年在宜宾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2016年至今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历任特聘副研究员、副教授,本科、硕士生导师,书法研究所执行所长。作品与论文曾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赛中获奖4次,入选14次。发表学术论文、作品50余篇,其中C级以上期刊15篇。印学论文参加西泠印社国际学术研讨会8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1项,教育部社科基金1项,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社科基金2项。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术语释义(001)

第二节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015)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总体构想 (019)

第一章 清初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

 

第一节 顾炎武对《说文》的先导性研究(024)

第二节 《说文》毛氏汲古阁本的刊行与篆文风格(039)

第三节 王澍篆书创作论(054)

第二章 乾嘉时期的《说文》学对篆书创作之影响

 

第一节 戴震的影响与启示(077)

第二节 段玉裁的研究及其影响(089)

第三节 桂馥的研究及其影响(106)

第四节 《说文解字》的校刊(126)

第五节 《说文》检字法的研究(137)

第六节 篆书创作论对《说文》学之回应(143)

第三章 乾嘉时期《说文》学者的篆书创作

第一节 孙星衍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守成(158)

第二节 洪亮吉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探索(181)

第三节 钱坫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创作之新创(201)

第四节 《说文》学者篆书创作之检讨(226)

第四章 邓石如的《说文》研究与篆书创作之得失

第一节 博涉群碑与手写《说文》(242)

第二节 “隶笔作篆”辨析(262)

第三节 篆法“不合六书”议(283)

第四节 延誉与不遇(302)

第五章 以《说文》为本的他类篆书创作

第一节 杨法的奇篆(322)

第二节 朱为弼的商周铭文篆书(342)

结 论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论证(363)

第二节 关于篆书创作及研究方法的省思(376)

参考文献(381)

附录一  《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残卷》与《说文》宋刻元修本、汲古阁本篆文字形对照表(395)

附录二 二李石刻与《说文》篆文字形对照表(405)

 

后 记(471)

内页欣赏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序 一

徐利明(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作为研究清乾嘉时期书法创作之成果,吾弟杨帆之博士论文《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可谓一部里程碑式著作。而其论文选题之设定,又缘于吾所设立之“书法创作理论”之博士生研究方向。此文之成功,正可体现其学术思维之敏锐,学术功底之扎实。予对博士生之要求,强调培养其问题意识,并着力加以引导。而对学位论文要求有三:或发前人所未发,即填补空白;或推翻旧说,创立新说;或对前人之成论有所补益,而尤其看重前二者。此文三者兼得,甚具独到处与学术价值,其在当代书学研究中之地位必当日益彰显。

  清代乾嘉时期,是金石学、文字学以至相关考据学蔚为风气之时,“《说文》学”则是此学问之基础功夫。其功力深浅,乃是检验当时学人之学问根基之试金石。而书法与金石文字之学,正有着天生难解难分之关系。故不仅对其专门家而言,即对书法家尤其是热衷于篆书者,“《说文》学”亦是平生重要功课。因此杨帆弟以其时“《说文》学”风气之考察,作为研究其时篆书风尚及其成就之起点与依据,实为智者作为。该文亦由此占据学术高度。当然,难度亦同时呈现。作者于金石文字考据学问之钻研,并旁及训诂、音韵等相关学问。综合其在书法、篆刻艺术史论研究之积累,及篆书、篆刻艺术创作之切身体会与经验,得以纵横捭阖,游刃于艺术与考据之间,此乃两种思维方式与理念之并举与互参,故其所得,亦超乎往昔之研究者,至为可贵!

  纵观历来耽于考据之学者,一般皆不善书。因其长年养成考据之习,不自觉间束缚其审美之想象力。又由于斤斤计较于所谓笔笔有出处,故作书时则难以迸发激情与灵感。邓石如以篆隶书法活跃其时,尤其深研汉碑额篆,以之变钱坫之流所标榜之玉箸古法而为新体。清末康南海赞之曰:“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在当时真具革命性之历史意义也!然邓氏当时却常蒙乾嘉学者之讥评。今日杨帆弟之论文,对乾嘉时期“《说文》学”之成就及其对当时篆书艺术之影响,以史学立场、艺术学眼光,参之以金石考据学之手段,给予客观公允之评议,出于独立思考之独到见解与发现叠出,成就此篇具真知灼见之大文,为乾嘉时期书法之研究开一新生面。

  值此著即将付梓之际,遵嘱为缀数语于其前,聊为序也。辛丑夏,徐利明于南京。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序 二

侯开嘉(中国书协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余至古稀之年,一生阅人无数,青年中聪颖者见有不少,而既聪颖又有远识者却不多见,杨帆君即是其一也。我们相识应在廿年前,当时他常从书画院游,后弃职赴杭州求学浙美,学成几年后又赴金陵南艺攻读硕、博,今与余同事耳。

  余任教有年,学子中多为攻读改变命运者,而杨君与之不同处,在于以学艺为第一鹄的。当他在浙美苦学两年之后,书艺大进,全国书展常见其身影,尤以篆刻杰出,为川内唯一获奖者。常人当以此为满足,而杨君以为学术是其弱项,只能创作,其途不远,便一心继续深造。问于余,余曰:南艺乃高校书法之翘楚,可赴金陵。后投于徐利明兄门下。初因读艺术硕士,无学术成果之要求,但仍发表论文多篇,也有论文获奖。于是以优异成绩考上博士,有关博士论文选题,曾问道于余,余建议书法当与文字学同时切入,遂苦攻文字学、金石学,涉常人未至之境,令人瞠目其后。而最终成了《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一文,且获该校艺术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噫,杨君之聪颖、勤奋、远识由此可知也。曾有言:“人当会自己设计自己。”信然!

  杨君正当盛年,书道双翼既成,前景无可限量也。余当勉之。

  戊戌立冬于系日斋,侯开嘉。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新书|杨帆著《清乾嘉时期的〈说文〉学与篆书创作》出版

后  记

  立足《说文》学研究清代篆书艺术的想法和实践,始于二〇一四年。那时写过一些相关的单篇论文,但没有系统。直到读博期间,才把它确定为选题,集中精力深入展开研究。博士毕业以后执教四川大学期间,又以此为基础,历经多次修改,这才有了这本拙著今天的模样。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导师徐利明教授的悉心指导。余二〇一一年忝列昉庐师之门,自硕士而博士,是我学业生涯中最幸之事。师之于余,有褒奖,也有批评,有嘉勉,也有谆诫。昉庐师“各体与篆刻全能,巨制与小品兼工、见识与功力并进”的教学思想,对我影响至深。期间赴安徽大学,拜访黄德宽教授,黄先生指示当代书法之弊在于过甚关注审美和摹仿,书家写篆要符合古文字的书写习惯,则当知文字流变,若能理清《说文》学与篆书创作之渊源,便能做得很有内涵。侯开嘉教授亦以为此研究具有较大的前瞻性,并提出诸多宝贵意见,都使我深受教益。

  研究欲出真知,既要博览群籍以为史料支撑,亦要宁静的环境,以为写作之绵绵绳绳。当日创稿之时,常杜门谢客,少有游宴。我习惯白天写作,晚上思考,写成一节,修整一两日,修整亦思考也。初夏的夜晚,常常背着小女杨甍的轮滑工具,徒步过岷江边的城墙小道,陪她在三江(岷江、金沙江、长江)交汇处的合江门学轮滑,广场穿梭的她,偶尔过来和翻阅论文资料的我逗趣。有时,我们一起爬家门背后的真武山,并过翠屏山,她喜欢去革命英雄赵一曼纪念馆旁的水池边喂金鱼,我则坐于侧,思考下一步的写作格局。冬日的夜晚,在院落间与小伙伴玩游戏的她,亦常大呼我下楼,陪她跳绳、拍气球、玩滑板车。女儿那时四岁,正享受着成长的乐趣,亦见证了本文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是我所有写作灵感的重要源泉。

  讨论乾嘉时期篆书创作之成果与得失,其真意,在于为今日书法创作提供更多历史的历史经验和理论上的资鉴。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本是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当然,纯粹的史料考证又当除外,但此非本研究之惟一旨趣。创作理论的阐发,既需要对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为基础,也需要有个人创作经验的积累为印证,其理论方能显其实际价值。故常于写成某章某节之时,或书半日,或书一日以为乐,且所书又以籀篆为主。将前辈大家的精神融入笔端,其书雅驯有度,将书写之体会复融入书中相关之讨论,其论少有隔靴搔痒之弊。研究证明,晚清以来鼎铭书法兴起后,某些大家对“斯冰”篆书大肆批评的妄语,确属偏见,邓石如若没有十余年沉潜斯冰的工力,其篆书也断然不能大创之。

  当日之论文评审,除请了母校南京艺术学院的几位先生外,还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尉天池教授、王星琦教授。专家们对论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几点中肯的意见。自以此文为基础申报获得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立项之后,其修改尽量参考了这些意见。今年春,笔者将修改稿交付出版,得到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编辑潘肖蔷等老师为落实拙著出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

  感谢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的各位工作人员,使我能翻阅到各类原本资料。感谢刘元堂兄、李贤年兄、吴怀民兄等对拙文写作的帮助。台湾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廖勗辰同学助我整理部分《说文》异体,顺此谢忱。感谢我的父母和爱人吕志秋,他们的辛劳付出使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研究。徐利明教授、侯开嘉教授不仅对我鼓励有加,还分别为拙著撰写了《序言》。对于他们的指教、关怀与帮助,在此奉上笔者最诚挚的感谢。

  辛丑秋深,杨帆记于讽籀庐。

文章来源:
(1)
上一篇 2022年9月14日 下午3:06
下一篇 2022年9月21日 下午2: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