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书法作品网络展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王兴国,现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硬笔书法家协会顾问,四川省青少年文联书法专委会名誉主席,四川省书协理论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书协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川省评协书画专委会副主任,四川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成都市评协常务副主席。个人书法作品十余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全国第四、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三届篆书展”等大型展览,参加省(市)级展览或获奖数十次;特邀担任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学术观察员;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等专业刊物公开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书法理论著作9部;主持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6项。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代表作品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篆书《川师大校训校风句》180×48cm  2020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行书斗方《王维诗》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隶书 徐元杰诗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篆书 《朱熹苏轼论书诗》2016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小篆对联 读万卷书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行书 《陆游论书诗》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篆书横幅《厚德载物》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隶书斗方《广集博识》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魏碑四条屏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隶书条幅《杜甫诗》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篆书条幅《王维诗》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行书《禅茶一味》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行书横幅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临徐三庚篆书
赏析丨王兴国书法作品
丨临赵之谦篆书

 

名家点评
舒炯(四川省书协顾问 成都市书协主席)

王兴国的书法路子很正。他首先是从二王中吸取了深厚的营养,羲、献、颜、柳、苏、米、赵、董、王铎等等,在他的笔下无不有所体现,而似乎又不被其所局限。他是一位比较理性的书法家,其学书长于思考,作品创作不盲目。他从不信手涂抹,草草了事,他所书写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其细心思考的结晶。从他下笔看,从容书写,一派自然。我一贯认为,书法创作中自然书写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人在书法创作时在“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设计固然重要,它可以事先对作品中字的结构、章法等进行设计而有较好效果,但这不是书法本质的东西。如果过分在设计上下功夫,就丢掉了中国书法最核心的东西——自然书写和传达真情实感,这方面我们可以从历代众多经典书法作品中去体察。兴国在谈他的书法创作时曾说,他在创作之前也要反复思考,打腹稿,而且他很少把一件作品反反复复书写,即使参加全国展的作品也很少写五遍以上,我觉得这种创作方式很好。自然书写是中国书法创作的根,中国书法中二王帖学体系的书法家大多都是自然的书写。

除对二王经典书法外,兴国还重点学习了三代金文、汉魏碑刻,所以他对帖学和碑学这两大体系的书法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他的这种学习方式与巴蜀书法的传统息息相关的。四川书法家总体来讲都是善于走碑帖融合的路,无论以碑融帖或以帖融碑,其关键是要把碑与帖的长处进行融合,化为自己的东西。我觉得兴国的书法是以帖融碑式,他早期以二王帖学为基,其后则以金文、汉魏碑刻来丰富自己的创作表现手段,这种方式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学习方式。

兴国的书法风格可以用“清”与“古”来表述,他自己也这样认为并以此为书法追求。他的书法首先有一股清气,清秀、俊美、飘逸、儒雅,用笔清爽、行笔爽快,结构俏丽,作品多呈现出一种流动、秀润的美。在清的主调上,他又善于广取博收,吸取金石之意,体现出厚重、刚劲、铿锵之意,仿佛掷地有声。由于对碑的融入,使他的作品在清雅基础上又平添了一份古韵、厚重、苍茫,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更具有厚度而耐人寻味。他的作品蕴含了古意古韵,具有一种历史的流动感。“流动”这一特色在他笔下很突出。古人曰“流光溢彩”,书法艺术必须要流动感才能表现出活泼的意态与生命之激情。所以,看他的作品,给人感觉流光溢彩,碑帖兼融而有自己的特色。这也是一个书家善于学习与创作的能力所在。当然,作为清、古两方面特点,“清”在他作品中表现得更突出,而“古”意方面或许还可更进一步挖掘,他的作品或可更上一层楼,他在书法的道路上也必将会取得更大成绩。

我认为王兴国是当今巴蜀书坛一位重要的中青年书法家。他不仅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参加了国内一些重要的展赛活动,同时也长于书法理论与艺术评论,著述丰硕,在书法界各专业报刊发表了很多文章和出版数部书法类专著、全国性教材,刚届不惑之年就做了书法专业教授。他的创作更善于思考,其作品中更有艺术思想,有理性的光芒,这都是理论素养对他的帮助,这条路或者可以说是值得很多书法家学习的。

钟显金(中国书协理事、四川省书协副主席)

当代书坛从80年代初至今已走过40几年,书法作者大多从业余爱好逐步走向专业道路,而今综合类大学不同程度相继都开设了书法专业课,这在我们书法史上也是开天辟地没有过的。如今拿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键盘及手指点击替换了手写,智能科学替代了众多手工作坊,在传统文化书法快要断代的背景下,时代所需,使命所在,以学院式专业培养书法人才为中心的大学书法门类相继出现,涌现出了不少既懂专业又有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四川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副院长王兴国教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他从重庆作为人才引进到成都,我比较了解他,德艺双馨,创作能力强,真草隶篆兼备,参加了不少大型展览;在书法评论上更是成绩突出,在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在理论及教学经验上都颇有见树。作为成都大学书法硕士点的创办者和艺术理论学科带头人,近几年,他培养了一批书法研究生及本科专业人才,个别学生在校期间就参加了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榜上有名。去年,他又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到四川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院及书法本科专业、硕士点,做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和学科基础工作,对四川的高等书法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他要求学生理论学习与书法创作实践并重,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临摹与创作的转化辨证关系,以及综合艺术修养对书法实践的辅助作用,使学生毕业后都能具备较高素养和创作能力,走向社会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兴国教授所做的书法教育事业。

书法创作方面,他各体兼习,不偏好冷门,不走捷径,在传统书法各体技法方面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特别是他的篆隶书,由铁线篆、金文而入清代诸家,由汉隶诸多碑刻再到魏碑、墓志,在不同的风格与笔法体系中反复浸淫、打磨,集数十年之功夫于一身,初步形成了既清峻潇洒,又古朴苍健的个人风格。同时,他对传统经典楷书、行书的诸多碑帖也都广采博览、吸取营养,加之他对书法艺术良好的艺术感悟能力,使他在创作上路子非常宽阔,文人气息十分浓厚,作为集教学与创作能力于一身的文人书法家来说,我认为兴国教授这种路子非常正,对世人的书法学习也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廖科(中国书协会员、重庆市书协学术委员)

清古与理性,是我所认识的王兴国教授一直以来在其书法学习与感悟中比较推崇的概念。我与兴国交往数十年,对其为人与为艺都比较了解,从他提供给读者的数十幅篆、隶、楷、行、草书法作品看,清古与理性的创作状态,基本体现了他的艺术审美与教育理念。

追求“清”的美学品格是中华民族原始而崇高的思想文脉,为政清廉,为文清雅,为人清正都可以追溯其哲学源头。道家之“清”是尚自然去人为的涓涓细流;儒家之“清”则是秩序井然的中和之美。显之于文艺则有“清雅”“清奇”“清丽”“清新”“清爽”“清凉”“清劲”等美学指向。在文艺创作与鉴赏中提倡激浊扬清,“浑浊”是必须涤除的。所谓“古”即往昔久远,于文艺则是崇尚古法的笔墨承传。“古雅”“古朴”“古质”“古拙”等是艺术形态背后的精神所存。基于对中国书法史的清醒认识,兴国对“清古”的理解,决定了他的书法史观和美学取向。“二王”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重要传统,不是身分和帝王推崇那么简单,而是在于笔墨背后有着深层的文化依据和哲学阐释。“雅与俗”、“正与奇”、“美与丑”、“法与意”是艺术辩证法,绝对的美丑是不存在的。如果艺术审美偏执一端,那么艺术批评将陷入永无休止的拉锯战。兴国追求“清古”是以雅正为尚,自然生新。他虽然“崇古、学古、求古”但不泥古,也不反对别人创新,而是静静观察当代书法的审美取向,化作自己的笔墨意向,借古开新。兴国喜欢“清美”这种风格,突变不是他的性格。其自述临习与创作三代吉今文字与清篆过程中,虽对其气象格局都有所理会,但笔下“常常不经意地写出一种秀雅、清癯的风格”这是天然本性的显现,也是他的本来面目。其篆、隶、楷、行草也脱不了清、秀、雅的韵致。观其笔方圆兼备,察其墨则枯浓相宜,味其体而中和雅正。而“雅稚”又是他率真质朴的一面,露点稚嫩和不成熟是艺术的真实,因为兴国还在不断完善与成熟中。雅主稚辅,他不会以稚嫩固化自己的风格,雅化稚嫩也可以说是学人境界而非艺人的刻意追求。

“古怪清奇任君说,灵台一片苦为寻。”兴国的状态是文人式的,他对主题先行的“设计小稿”不感兴趣,也不屑于目的性太强的创作,为一个展览而打磨“数十纸反复书写”。而书法家们若以此为常态则势必扭曲艺术的文化属性。兴国对笔墨的驾驭已趋于理性,在我看来,一个十分重视创作学术教育兼修的学者型书法家在西部也是不多的。

龙鸿(中国书协会员,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

王兴国教授是我相交相知廿余年的朋友。近三十年来,兴国教授一直砥砺前行,技、道并重,学、术双修,不仅在重庆——后调至成都,于地方书法影响甚为显著,就是置于全国的书法研究、创作及教学领域,亦是令人关注的。十多年前,他在职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攻读书法硕士学位,成为欧阳老的弟子之一,志气旺足,思维活跃,修炼精勤。学业结束不久,兴国便成为重庆市最早一批的书法专业教授。

于书学,兴国教授注重积累,寻事探理,清源溯本,迄今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近百篇。印象中,他对全国展赛的一些评论以及与个别书学界著名人士的商榷文章,曾引起了广泛好评。另外,于书法历史或理论上的认识,亦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不发。所有述诸文字的思考,颇显其睿智和担当。前不久,他撰写出版的《书法成都》一书,甚接地气,成为成功书写地方文化艺术的范本之一;其编写出版的《篆书技法45例》也在业界引起了好评。

书法创作亦是兴国教授的又一长项。在他的骨子里,对传统的老实学习,几乎成为不可稍易的原则。“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成为他与古人对话的基本状态。于是,路子正大,追求纯粹,他也所获甚丰,营养全面。今从兴国教授或刊载于诸种报刊、作品集或呈现于各种重要展览里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看到,他于篆、隶、楷、行、草诸体均能,尤擅篆书,并极好地解决了笔墨的本源和根本问题。譬如树木,根牢干壮,方可枝叶繁茂。正是他较好地解决了笔墨修炼的关键核心问题,深深地根基于篆隶,气质高雅,于是芳华呈现,行与草的挥写,潇洒怡然,光彩照人。

于教学,亦为兴国教授的长处。过去带师范专科生的写字,后来指导本科生的书法研修,后来作为人才引进到成都大学创办了书法硕士点,并培养了数十名书法专业硕士生,同时还被评为“成都大学第三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十佳)”;去年,四川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院,兴国教授又被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到川师大,经过一系列努力,他成功申报了四川师范大学的书法学本科专业和开设书法硕士方向,为川师大的书法学科点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弥补了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在书法学科方面的空白。作为硕导,他凭依其厚实的书学修养、强劲的创作能力以及优秀的综合素质,指导起一批硕士生的书法学习和创作,自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研究生们在成都乃至全国各种展赛中频频入选或获奖,或充分显示出兴国教授突出的教学能耐。

兴国教授较好地处理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系,他集“理论”“创作”“教学”三者于一身,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大学教授与一般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之区别。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一名教师,兴国教授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古训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旨。著名教育家、绘画大师潘天寿反复强调“我是一名教书匠。”于今尤其深具现实意义!我相信,兴国教授与我于此理解会有同感的,并愿互相砥砺,共勉前行!

秦金根(中国书协会员、书法博士、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

我与兴国兄相交近二十多年。兴国兄的书法以篆隶为主调,兼及楷、行书,古质清雅,一派书卷之气。同时他亦长于理论研究,于书法批评、书史、当代书风皆有独到见地,成果丰硕。

兴国兄书法长于篆隶,于此用功最勤,所得最多,这或许与其早岁受到师门影响有关。徐无闻先生深究学问,最善篆书,于甲骨等大篆研究精深,又长于篆刻。周永健先生长于隶书,受清人伊秉绶等博大方整一路影响,并形成自身风格。兴国兄的书法启蒙发于徐门弟子程地宇先生,其后受教于永健先生良多。兴国兄的篆书以小篆为基础,重视用笔婉转,深得孙过庭所谓“篆尚婉而通”的精髓,写得清劲遒润。此后,他又在大篆上用功,将大篆的裹毫涉笔之法融入小篆之体,形成变化,内涵丰富。他的篆书强调书写性,用笔纯熟,流畅自然,无矫作之弊。其用墨尽乎用笔,蘸墨则浓,墨尽则枯,而其用力稳健,故浓墨得润,枯墨尤遒。兴国兄的篆书节奏平和,不强调跌宕冲突,故出之以静。兴国兄的隶书则从汉隶得法,平正端庄,古质静雅。其楷书或魏或唐,亦皆有面目,不输篆隶。

兴国兄一直在大学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他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其在书法史、书法批评诸领域皆有不少成果,近年陆续出版了《多维视角下的当代书法批评》《汉字文化与书法艺术》《书法成都》《篆书技法45例》等多部著作,专业论文亦有超百篇发表,可见其理论研究之突出成绩。当代书法界有一股风气,就是不太重视学术研究,一味强调技法,硬生生将书法从艺术往技术转变,这种去文化化的倾向是当代书法内涵浅薄、风格单一趋同的重要原因。兴国兄重视理论研究与书法创作实践相结合,并在两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其篆隶书风追求书卷气,得前人清刚古质之气,融入自身的文人气质,雅人深致,故能别出一格,引人瞩目。其学术则善于思考,寻根证道,厚积薄发,他在书法理论研究中擅与创作实践相结合,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地域,关注艺术与文化的融合,这些研究也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故能常常引发许多同道共鸣。所以,我认为他是当下把书法理论研究与创作二者结合得比较成功的学者之一。

文章来源:
(5)
上一篇 2021年6月7日 上午4:00
下一篇 2021年6月10日 上午9: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