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书法报》2020年6月10日第17期12版 栏目:创作手记 作者:王书峰 责编:叶积艳)
“精一擅三会五”
王书峰
十二届国展可以多体入展,好友黄清春曾提出书法“精一擅三会五”的观念,正与此次国展理念合拍。实际上,纵观书法史,以一种书体流传下来的反倒不如擅长多种书体流传下来的可能性大。二王不仅行书、草书兼擅,小楷也是书中典范;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以楷书名世,其行草也是学书者的楷模,宋四家或行或草或楷,都能让后人争相临摹;元赵孟頫五体兼擅且开创文人画风,明文徵明、唐寅、王宠皆能书善画,清至民国的一些书家甚至达到诗书画印俱佳的程度,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几乎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有了不起的成就。这足以说明一个书家的综合修养与书写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进行多种书体的创作,我们就要面对多种书体选择、用笔、用纸、用墨以及碑和帖的问题。在生活中,多种书体的书写应该是书家的日常。从书体上说,书家不可能一味地写行草,而忽视篆隶的临摹,或者说只写篆隶,而不放笔纵横。从纸张的层面讲,写技法精湛、讲究技巧的书体,信札、长卷等常用熟宣;写气势磅礴的篆籀、隶书和魏碑,或者带有篆籀笔意的行草,一般用生宣。在毛笔方面,羊毫写篆隶、狼毫写行草几乎成为不二法门。在用墨方面,写篆籀、小楷等用浓墨较好,写行草浓淡枯湿总相宜。在书体上应该是篆隶楷行草各得其法,又合乎一道,篆中有隶,隶中含篆,隶中存楷,楷中蕴行,行中寓草,草中又赋篆,随类赋彩,道法自然。
如此,碑和帖实际上是通的,只不过被人为地分开了,碑和帖有材质形制的区别,而本质和高度都是一致的。碑中除了气象也讲究精到,帖中虽至精微也讲厚拙,正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诚然,“精一擅三会五”自古有之,学习各种书体需要各种办法,如写大篆宜长锋羊毫与绞转笔法,书小楷宜用狼毫鼠须与精微熟宣。书体通而字不同,各有方法而各得其所,因为不同的场域、不同的纸张、不同的笔墨就应该对应不同的书法,也难怪王羲之手札与信笺各不相同又能合乎一道。书家五体兼擅很难,但是“精一擅三会五”,可能性就较大,在五种字体都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做到擅长三种字体,而这三种字体又能自由切换,最终在一种字体(一个点上)体现高度。
王书峰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楷书汉之中堂 规格248cm×124cm
王书峰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作品 行书予兄中堂 规格248cm×100cm
王书峰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