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成都市委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和成都市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相关内容,特编制《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规划领域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 以高新技术为重要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本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区域面积 14332 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60 万人,常住人口 1600 万人。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规划对于指引成都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建设现代文创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助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 西部科技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文创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西部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规划背景

“十二五”时期,成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一)发展现状

1 .产业基础不断加强

“十二五”时期,成都市依托武侯祠博物馆、 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 金沙博物馆、 四川省博物院等资源, 策划实施了“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中秋听琴”“成都大庙会”“武侯夜话”“夜游武侯”等品牌活动。建成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连续成功举办国际非遗节,建成“安仁中国博物馆小镇”和“民国风情街”,并正式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洛带、街子、黄龙溪、平乐、西来、五凤等天府古镇品牌影响力。顺利推进宽窄巷子、大慈寺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成都艺术品原创业发展形成新局面。“天府画派”影响力不断提升。东郊记忆、浓园国际艺术村、西村创意产业园等园区聚集绘画、 书法、 雕塑等艺术家工作室和各类艺术机构 400 余个; 蓝顶艺术区聚集艺术家 300 多人, 连续成功举办蓝顶艺术节。成都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地标之一。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497.5 亿元,占全市当年 GDP 的4.61%,GDP 占比在 8 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第 5 位,在 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 8 位。

专栏 1—1 成都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占 GDP 的比重表

项目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生产总值(亿元)   6854.6  8138.9  9108.9  10056.6   10801.2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322.86   403.95   453.13 473.4 497.5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亿元)    4.71   4.96   4.97    4.71    4.61

2 .行业平台逐步建立

成都市举办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成都创意设计周等重要文化展(节)会,为文化创意领域成功搭建了展示、交流、合作平台。创意设计业优势明显, 工业设计、 室内设计均占中国西部较大市场份额。动漫游戏业快速发展,文化软件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数字电视、数字音乐发展势头良好,吸引了腾讯、盛大等一批知名领军企业,汇聚了大批文化创意人才。搭建了文化旅游、高端印刷、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行业平台,吸引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成都。

3 .重点文化业态凸显

成都被誉为“全国动漫游戏第四城”,相关从业人员超过 10万人,聚集相关产业企业近 1400 家,涌现出数字天空、尼毕鲁、迅游科技等众多本土动漫游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吸引了育碧软件、盛大网络、金山软件、腾讯网络等众多优秀企业落户成都。 在移动游戏领域与全球几乎同时起步, 我国有 8 家游戏公司进入 APPLE(苹果)IOS 收入前 100 名,其中 2家为成都本土企业。 工业设计业发展初具规模, 成都已有工业设计专业公司 100 余家,各级工业设计中心 32 家,形成以西部智谷为聚集区的多层次、多方位发展格局。2015 年,成都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8 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21 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5 家,初步形成以园区化、楼宇化为载体,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影视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行业加快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4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

成都文化产业采用行业集聚、空间集中的发展策略,培育建设了一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充分发挥成都中国西部高科技城市、旅游城市的特色优势,深度挖掘、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的“文化+科技”模式,为文化产业创新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基地)、古镇、特色街区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模式,有效延伸和完善了文化产业链。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成都文化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成都城市经济发展步入“万亿级”的新形势下,成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表现在:一是总量不足,大型骨干企业不多。2015 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总量和 GDP 占比,同上海、深圳、杭州等东部沿海城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见专栏 1—2)。大型骨干企业,仅出现在出版传媒、 文化旅游等领域,其他领域还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二是原创动力较弱,产业集聚效应不强。产业原创能力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不多,区域性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有待形成,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三是顶层设计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涉及部门多行业广,资源分散,合力不强。市场机制不完善,发育不充分,缺乏专门的文化企业融资平台和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 国有文化企业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不足。这些问题都有待在发展中加以克服和解决。

专栏 1—2  2015 年成都文化产业增加值 GDP 占比

和部分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对比表

城市项目 成都 北京 天津 上海 广州 重庆 杭州 深圳 西安
生产总值(亿元)  

10801.2

22968.6 16538.19 

24964.99

 18100.41 

15719.72

 

10053.58

 17502.99 5810.03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497.5

 

 

3072.3

 

784.42

 

 

1632.68

 

 

913.28

 

 

540.48

 

855

 

 

1010.11

 

451.62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亿元)4.6113.384.746.545.053.448.505.777.77

(三)发展机遇

1 .国家战略带来的新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对四川、对成都寄予厚望,在实施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后,又作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把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 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建设成渝城市群、 建设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 建设天府国际机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成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 成都文化资源丰富, 金融科技文化人才集中, 新兴文化产业动力强劲, 具有加速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城市群为国际级城市群的定位,“五中心一枢纽”建设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跃上新平台、拓展新空间、增强新动力,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带来了新机遇。

2 .四川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作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 〔2012〕14 号),要求把成都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充分发挥成都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要求成都对标高端、 辐射带动,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为成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成都推进绿色发展的新机遇

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对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人文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产业发展的资源节约性、 环境友好性要求也不断提高。 成都市全面贯彻中央绿色发展精神, 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市委通过 《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 ,给成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带来了新机遇。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智慧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绿色、生态环保的独特优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抓手。同时,文化产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品位,构建成都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对成都的总体要求,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任务,以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为使命,抓好创新驱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为重点,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产业实力和文化品牌国际影响力, 为确保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 坚持思想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导向, 积极发展“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民为本,充分发挥文化人在实践“和谐创业”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市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生活与创业、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为基础, 以促进和扩大城乡文化消费为取向, 以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为导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与文化创意产品。在传统产业中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促进科技、旅游、金融、贸易等行业与文化产业协调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跨行业、跨部门渗透融合,形成融合型的新业态和产业链。

—— 坚持集约发展。扶持推动时尚、设计等对传统文化带动性强的产业,巩固提升传媒艺术、咨询服务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网络信息服务、新媒体等新兴产业;整合及利用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完善特色布局和服务功能,发挥文化产业的品牌效益和辐射效应。 促进文化产业的技术进步, 加强现代化管理,提高文化产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

——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以理念创新推动思路变化,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项目为抓手,提高文化产业的原创能力,着力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品牌与重点文化园区,以点带面,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提升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

—— 坚持开放合作 。突破“西部宿命”和“盆地桎梏”,扩大文化产业的市场开放, 加快发展文化服务贸易, 充分利用各种会议、论坛的契机,提升文化产业要素、活动、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打造文化产业开放合作“软硬”环境,培育文化高端产业,创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路径,增强文化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吸纳外部优质要素的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开放合作竞争力,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文化资源整合与竞争。

(三)发展定位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为指引,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天府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为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四)发展目标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超过 5%,文化产业成为成都市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文化+”为依托,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文化品牌效应显著增加, 文化产品和市场的辐射作用更加有力, 对其它相关行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大。

专栏 2—1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    ≥100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15
音乐产业年产值(亿元)    ≥500
培育和发展主营收入超过50亿的“龙头”文化企业(家)    ≥3
培育和发展主营收入超过 10 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家)    ≥10
新增市级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或基地    ≥10
新增上市文化企业(家)    ≥20
文化创业产业孵化器(家)    ≥20
每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家)     0.1
每万人拥有电影荧幕(张)  >0.65
引进和培养优秀文化创意人才(万人)  ≥0.15

专栏 2—2 “十三五”时期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工程

1 .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成都中心、城市音乐厅、成都大剧院、杜甫千诗碑、成都川剧艺术中心三期、成都美术馆、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文化馆新馆、成都文物中心库房与遗产保护中心、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等一批重要文化设施。

2 .文创产业载体建设

推进世界电影主题文化街区、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华熙 528 艺术村二期、锦门丝绸商贸旅游小镇二期、中国洛带博客小镇、三国蜀汉城、大熊猫乐园、白酒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项目建设,逐步形成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南丝路文化、大熊猫文化、芙蓉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设施点位。

3 .博物馆之城建设

新建一批精品博物馆、特色博物馆,发展一批非国有博物馆,试点推进乡村博物馆建设,推进数字博物馆平台建设,推动大邑安仁、龙泉洛带等一批重点项目实施,鼓励博物馆与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打造特色文博旅游产业发展区,建成有区域文化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博物馆之城。

4 .音乐之都建设

打造一批音乐演艺设施和活动平台, 加强音乐人才队伍和重点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原创音乐、数字音乐、音乐演出、音乐产品交易等业态,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凤凰山音乐艺术公园、森林音乐公园、东郊记忆音乐公园建设,建成音乐产业领军城市和中国音乐之都。

5 .文创节会品牌建设

进一步提升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成都创意设计周、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重大文化节会的办会水平,重点打造“成都大庙会”“金沙太阳节”“诗圣文化节”等优质文化交流节会,筹办国际性的音乐产业博览会和全国性的音乐产业发展峰会,策划实施丝绸之路—成都国际电影节、中国成都原创音乐榜等品牌性活动,打造文创节会成都品牌

 

三、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成都市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突出重点、适度交叉、协调推进、错位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区域,实现文化产业合理布局、集约发展、融合发展。按照成都市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任务, 全域统筹、 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要求,“十三五”时期,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为“双核、 两带”。

(一)双核

“双核”,即分别以成都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核心”。

1 .中心城区

依托高新区部分区域、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中心城区的文化底蕴,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核心区。持续推进东村项目,建设成都东村文化产业集中发展区。推进音乐、演艺、影视、文博、文化艺术等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高端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展示区, 逐步形成以音乐为主导, 动漫游戏与电子竞技、 艺术与休闲融合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2 .天府新区

抓住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加快开发的机遇, 择定城市主题文化,整合文化资源,加快科技创新,盯准“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 影音演艺等文化业态, 形成符合时代新潮流并具有天府新区特色的“经营、生产、服务、运作”模式,加快形成具有国际化大都市特色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

(二)两带

“两带”,即龙门山文化产业带、龙泉山文化产业带。

1 .龙门山文化产业带

龙门山文化产业带主要依托西北部的龙门山脉、 邛崃山脉的特色,在彭州市、邛崃市、蒲江县以及都江堰部分地区,大邑县和崇州市的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大熊猫文化、古蜀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都江堰水利文化、南丝绸之路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天府文化特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 .龙泉山文化产业带

龙泉山文化产业带主要利用龙泉山脉及其周边的优势资源,突出天府文化特色,在青白江区、金堂县、龙泉驿区、简阳市和天府新区的部分区域, 培育和开发山地运动休闲、 水上运动休闲、客家文化、现代创意设计、现代动漫游戏、现代都市观光农业、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等文创旅游产业和现代文创产业新区。

成都市“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加快发展优势文化产业

“十三五”时期,加快发展信息产业、传媒产业、会展产业、创意设计产业等优势文化产业。

(一)信息产业

—— 信息服务 。鼓励企业面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自主创新软件产品研发。大力引导和支持“创新、创业”的企业或个体,集中力量研发面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教育文化、社区、灾害预警、灾害防控、应急指挥、公共安全、社会治理、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完整软件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工业软件。 鼓励企业开展增值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展览等方面的业务。吸引世界 500 强、中国软件 100 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 上市软件企业等来蓉投资落户, 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带动公共信息、社会信息以及其他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咨询服务。重点发展各类智库、商务咨询、科技咨询、社会科学咨询等咨询服务, 探索建立中国西部咨询策划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到 2020 年,力争将成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中国西部第一的咨询策划服务中心。 充分发挥各类社科研究机构的咨询服务功能。大力发展证券分析咨询、社会经济咨询、保险辅助服务、市场调查等商务咨询服务,建立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知名度高、 公信力强的商务咨询服务品牌机构, 基本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宏观管理协调、资源配置合理、配套服务优良、市场竞争有序的商务咨询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咨询服务体系,将成都打造成为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

心。

—— 网络游戏。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网络游戏产业链, 引进网络游戏领军企业和人才, 提高游戏产品的文化内涵。 巩固提升成都在网络游戏领域的优势, 使成都成为中国网络游戏资源的集聚地。重点鼓励研发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四川藏羌彝文化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 大力发展手机游戏。支持原创民族网络游戏产品出口。

—— 动漫动画。充分利用成都高速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人才集聚资源, 推动优秀动漫创作生产。 鼓励创作、 制作和开发“动画、漫画、游戏、动漫舞台剧、衍生产品”和相关软硬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研发能力,增强全市动漫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支持三维动画电影技术的研发和运用, 加强对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手机动漫产品的研发。 推进动漫衍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完善和拓展动漫产业链。 办好系列动漫节会,打造动漫节品牌。加强动漫产业的服务外包,加快推

进动漫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 电子竞技。推动以“电竞+数字创意内容”“电竞+电竞赛事馆群与电竞人才培养”“电竞+文化旅游”“电竞+版权交易”“电竞+双创平台”“电竞+装备制造与衍生品研制”等为核心的电竞产业链的“电竞+模式”, 同时打造有区域优势的电竞产业链,构建成都市电竞产业格局, 将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电竞之都和中国电竞第一城。积极引入世界级的知名电子竞技赛事,鼓励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电子竞技赛事品牌、节庆活动。整合电子竞技数字文化产业链各级资源, 不断强化电竞产业的内容生产,建立完整的内容制作产业链。到 2020 年,完成“一中心、六大核心功能区”建设,电子竞技收入达 50 亿元,电竞产业产值突破 260 亿元。

(二)传媒产业

—— 广播影视。全面深化广电文化体制改革, 组建成都广播影视集团, 推进各级广播电视机构转型升级。 推进电视播出高清化和“三网融合”,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高清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媒体, 拓展跨区域数字内容产业空间, 构建虚拟消费市场格局,推动 VR(虚拟现实)在影视、游戏、旅游、社交、传媒、等方面的利用。重视对智能电视产业链、3D 及 4D 电视和激光电视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发。 制定鼓励电影电视剧发展的政策,鼓励各种所有制主体积极参与广播、电视、电影节目生产,形成影视产业新生态。 发挥峨眉电影集团影视基地作用,凝聚各种所有制企业合力,打造电影“川军”品牌。加快发展数字放映影院和银幕数量,增加电影及电视院线的票房收入。推进重点镇多功能数字影院建设。

—— 新闻媒体 。以成都传媒集团为“龙头”,推进纸质文本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传播方式、 传播内容、 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巩固和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传媒业与高新科技深度融合、 传媒业与文化地产等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开创传媒业发展新路子,不断扩大成都传媒业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快投资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合理利用资源,支持并推动传媒产业与教育、演艺、音乐、旅游、会展、体育、影视、网游、电竞等传媒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以传媒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传播体系。

—— 数字出版。促进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促进民营数字出版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支持研发数字出版原创内容产品, 鼓励创新数字出版经营模式, 推动建立大型数字出版数据库,建立完整的电子书产业链。 整合优化成都市传统新闻出版领域的资源, 提高骨干新闻出版机构对优秀数字版权资源的获取和使用能力, 建设数字出版发行平台, 积极探索数字出版产业商业模式。打造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 (中国西部文化城项目) 数字出版基地,依托数字出版技术,促进传统印刷复制企业升级转型,向“高、精、专、特、分众服务”方向发展。

专栏 4—1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广播影视出版业重大项目

1.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制播全面高清化项目

2. “无限成都——新型城市公共服务传播平台” 项目

3. 成都广播影视集团组建项目

4. 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数字出版基地

5. “看度”移动客户端项目

6. 媒体融合发展项目

7. 成都市 26 个国家级重点镇修建多功能数字电影院项目

8. 天府 TV 项目

9. 天府新媒体智慧移动终端项目

10.成都传媒集团新媒体孵化中心建设项目

11. “两微一端”提档升级项目

12.三岔湖国际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

(三)会展产业

依托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 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成都创意设计周、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平台, 重点提升成都在专业会议、 展览会与博览会、 大型节事赛事活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级, 推进成都会展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鼓励申办知名国际会展活动, 争取更多知名国际会展项目落户成都。 统筹区(市)县会展资源,努力形成全市布局合理、各区(市)县优势互补、 错位发展的格局, 培育一批本市品牌会展项目。 到 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国际会展中心城市之一。

专栏 4—2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重要会展节会项目

1. 中国(成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

2. 中国网络视听大会

3.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4. 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5.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峰会

6.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成都峰会

7. 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8. 中韩企业家高峰论坛

9. 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

10. 中国报商大会

11. 中国 (成都) ——尼泊尔经贸合作高层论坛暨商品交易展

12. 成都创意设计周

13. 成都工业设计年展

14. 中国(成都)清华工业设计邀请展

15. 成都创意设计产业展览会

16. 成都线上农业博览会

17. 巴蜀国际艺术博览会

18. 中国(成都)GMGOC 游戏开发者大会

19. 都江堰(虹口)国际漂流文化节

20. 都江堰清明放水文化节

21. 成都(邛崃)南丝路国际文化旅游节

22. 南国冰雪文化节

23. 三国文化节

24. 成都时装周

25. 米兰时装周暨成都国际时尚设计周

26. 中国(成都)爱奇艺动漫嘉年华

27. 成都卡弗(CAF)动漫游戏展

28. 全球诸葛创意大赛

29. 东郊记忆电竞动漫节

30. 成都双遗马拉松赛

31. 世界体育舞蹈大赛

(四)创意设计产业

—— 工业设计。 加强工业设计相关材料、 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加快将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研发、 设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 推动工业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 综合利用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文化创意手段,提升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 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外观、 结构和功能设计,实现“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提高消费品工业的产品设计水准, 提升消费品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 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工业设计中心, 鼓励各类企业的设计服务外包,促进专业设计企业发展壮大。

—— 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重点发展房屋建设工程设计和道路、隧道、桥梁等工程设计,扩大国内国际市场份额。聚焦锦江两侧、景观及环境规划,注重绿化、居民小区、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 市政工程规划设计等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城市规划咨询服务等行业。在机场、地铁站点、公共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打造和市政工程建设中, 鼓励加大对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政府采购力度。赋予传统文化新活力,融特色文化创意于建筑设计之中,在建筑物上展示成都特色文化符号,凸显成都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重点发展室内空间设计相关的建筑、装饰、家居用品等产业,促进低碳、健康、环保、时尚的室内软装饰系列设计产业联动发展。

五、突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突出发展音乐产业、艺术产业、广告产业,以及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等特色文化产业。

(一)音乐产业

—— 打造国家音乐产业高地。高标准建成城市音乐厅等演艺剧场, 打造特色鲜明的成都音乐坊音乐消费区; 加快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设, 形成具有全国性引领作用的产业优势; 培育一批根植成都、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音乐人才和音乐企业,到2020 年,年产值超过 500 亿元。逐步培育出一批引领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和领军企业,成为领先全国的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形成高端优势显著的现代音乐体系,加速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音乐之都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城市。

—— 培育音乐领军企业。大力引进全球和国内的领军音乐企业到成都注册区域总部,促进“中国原创音乐发展基金”“中国数字音乐科技孵化园”“中国数字音乐版权认证和交易中心”落地东郊记忆;重点发展原创音乐、数字音乐、音乐演出、音乐产品交易等业态,推动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凤凰山音乐艺术公园、森林音乐公园、白鹿音乐小镇建设, 建成音乐产业领军城市和中国音乐之都。 着力聚集国内外音乐人才,培养音乐创作、演唱、制作、研发、经纪、传播等方面的本土音乐人才和音乐创客,支持音乐“双创”,培养和引进领军音乐企业、音乐工作室和独立音乐人。

—— 完善音乐产业链。加强与国内外音乐版权机构、 权利人、使用者之间的合作,探索建立渗透全音乐产业链的版权保护、 评估、质押、投融资、孵化和交易机制,培养付费消费习惯,发展音乐版权交易;发展实体音乐产业,支持唱片和音乐图书出版,发展乐器、专业音乐设备和数字视听设备生产, 支持川派古琴生产,着力发展乐器和音乐设施设备专业市场;支持开发衍生品,促进音乐与旅游、体育、动漫游戏、影视等融合发展,促进音乐消费, 以“东郊记忆”为重点发展音乐创作生产和数字音乐制作传播,打造城市音乐产业发展核心区,以成都演艺中心、省级文化艺术中心、 成都天府新区文化艺术中心为载体重点发展高端音乐演出,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重点发展室外大型音乐会, 依托欢乐谷重点发展音乐游乐活动;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素质教育,加强音乐社会培训和职业培训。

专栏 5—1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重点音乐产业项目

1. 成都城市音乐厅项目

2. 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

3. 凤凰山音乐艺术公园项目

4. 森林音乐公园建设项目

5. 国际音乐产业博览会(成都)

6. 中国成都国际熊猫音乐节

7. 中国成都汽车音乐节

8. 成都音乐坊项目

9. 成都室外音乐会

10. 风暴电音节

11. 草莓音乐节

12. 西部音乐节

13. 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

14. 东郊记忆不插电摇滚音乐节

15. 四川音乐产业高峰论坛

16. “蓉城之春”艺术节项目

17. 西部音乐产业聚集区项目

 

18. 集林演艺镇项目

(二)艺术品原创及演艺产业

—— 艺术品原创。重点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打造优秀文艺作品的重要原创基地。支持和引导有影响力的文学网站健康发展。 引导和激励在蓉作家以及外地作家创作具有天府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鼓励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支持“天府画派”创作并产业化发展,支持大熊猫相关主题的文艺创作,不断扩大国内外影响力。发挥国有和民营各类文化创意园区、画廊和艺术品经营、 美术会展等市场主体对原创美术的推动作用。发挥文化艺术对当代生活的渗透作用,推进“农家乐”向“艺家乐”转型升级。

—— 演艺娱乐。加大对市级重点院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各类国有、民营文艺院团或企业开发有成都特色的舞台艺术原创作品,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市场效益、长演不衰”的原创剧目。进一步挖掘和发扬光大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四川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领军人物”,积极振兴川剧。支持在蓉各类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文艺院团或企业利用成都的艺术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开发适应城市特点和需求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积极吸引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演艺企业在成都新建、改建、收购或租用剧场,使国内外优秀演出剧目汇聚成都,推动成都成为中国西部演艺交流中心。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产业化发展, 打造国际非遗产品贸易集散中心。 实施非遗产品创意创新孵化工程, 推动非遗传承与创意设计、金融投资、市场营销等要素的创新融合。引导和支持非遗产业化发展, 培育非遗创意产业集聚区,孵化一批非遗产业重点项目、 培育非遗龙头骨干企业。 办好中国 (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搭建非遗展示交流平台,组织、支持和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企业“走出去” ,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 推动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非遗展示展演和产品展销,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 艺术品展卖。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在成都展销作品, 继续活跃和规范艺术品二级市场, 培育壮大艺术品拍卖机构和文化产权创新交易平台, 扩大与境外著名艺术品拍卖机构的合作,促进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健康繁荣发展,形成一流、高端艺术品展示及拍卖的集聚效应,繁荣成都艺术品交易市场。 加强工艺美术品,园林、陈设艺术品及其他陶瓷制品的制造和销售。鼓励文物文化单位研发、 销售在国际国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系列文化创意艺术产品。

(四)广告产业

大力发展广告创意策划、广告延伸服务, 拓展培育基于移动通信、数字视频、互联网的新型广告发布媒介。拓宽广告企业融资渠道,探索以广告合约、创意作品、时段版面进行质押融资等新型金融产品。加快广告行业的结构调整升级, 优化发展户外楼宇广告、公交地铁广告、新媒体广告,构筑以强势媒体集团、高水平高效益广告公司为主力的行业中坚, 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媒体广告企业。推进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和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将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广告创意设计中心、广告延伸服务中心、广告科技创新高地和广告企业总部基地。

(五)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产业

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瞄准产业高端,促进印刷专用设备、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以及其他文化专用设备的制造;积极拓展市场,扩大广播电视电影专用设备的批发、舞台照明设备的批发;瞄准做优做特, 推进办公用品的制造、 乐器的制造、 玩具的制造、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的制造、 视听设备的制造; 大力发展文化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的版权服务、印刷复制服务、文化经纪代理服务、文化贸易代理与拍卖服务、文化出租服务。

专栏 5—2 “十三五”期间成都市特色文化产业项目

1. 杜甫“千诗碑”项目

2. 成都•丹巴藏羌彝文化走廊项目

3. 大熊猫国际旅学度假区

4. 水井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

5. 成都狮子山坡地艺术区项目

6. 武侯天府芙蓉园项目

7. 成都艺术城开发项目

8. 大魔方演艺中心项目

9. 川剧传承振兴项目

10.中国西部石文化博览园项目

11.成都•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项目

12.邛窑文化产业园项目

13.崇州怀远藤编文化创意产业街区项目

14.崇州道明竹编文化创意园区项目

15.鳌山状元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16.湔江文博旅游综合开发(彭州)项目

17.街子古镇大景区建设项目

18.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

19.成都(金堂)宋蒙战争遗址文化产业项目

20.成都(金堂)沱江源码头文化旅游项目

21. “中国梦•聚成都,话剧进万家”项目

 

六、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成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及新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一)文化+科技

—— 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 推动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支持企业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 在文化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推动文化科技企业聚集发展。 推动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重点项目和产品数据库建设,在文化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

—— 推动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创意设计与科技的融合,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虚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影音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 技术上有创新性和独创性、 市场潜力巨大的文化科技创新产品。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示范,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传播力、保护力。

(二)文化+金融

—— 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进一步转变和创新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 鼓励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引导基金,扩大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创新成都市文化投资、融资平台建设。鼓励文化企业开展无形资产评估,支持金融机构探索适合文化贸易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 开展供应链融资、 海外并购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银团贷款、联保联贷等业务, 建立文化产业创投基金和银行融资风险资金池。探索设立文化专门支行,为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创建包括股权投资、融资担保、文化贷款、企业孵化等在内的全产业链及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在股份转让系统等挂牌交易。探索利用新兴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探索构建市级文化投资平台。

—— 培育和完善文化消费金融服务。大力培育成都市消费信贷市场, 创新消费金融产品, 提升金融对文化消费的保障服务能力, 满足产业多层次的文化消费信贷需求。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发挥贴近市场、支付便利的优势,提升文化消费便利水平。加强网上银行业务推广,提高网络支付应用水平,改善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交易等行业的银行卡刷卡消费环境。 鼓励移动互联网创新型支付业务的推广应用,促进文化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三)文化+旅游

—— 文化与旅游景点景区融合。推进文化旅游度假聚集区建设,支持温江、简阳、都江堰、大邑、蒲江等有条件的区(市)县实施文化创意旅游全域发展。 推进天府文化与旅游景区景点融合, 利用文化创意提炼与展示天府文化内涵, 满足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提高旅游品质。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金沙、三国、大熊猫、芙蓉花、中医药等旅游资源“创意”成为特殊文化符号, 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和文化符号”的创意旅游衍生产品。植入区域文化特色元素,推进音乐坊、动漫、禅茶文化、“国医汇”等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古镇、特色村落、特色文化园区(基地)建设,开发旅游文化互动体验式特色产品,探索都市旅游文化发展新路子。

—— 延长 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链。推动文化与旅游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和上中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推动文化与三次产业相融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形成整体发展的良性态势。支持文博单位文化资源与旅游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成都特色、讲好成都故事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城市文化旅游新名片,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七、拓展对外文化贸易

“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建设对外交往中心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文化合作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

(一)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加快发展文化服务贸易,扩大对外文化传播,建设西部对外文化交流中心。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学习先进技术,通过推进实施“成都创意设计周、三国文化创意、大熊猫品牌营销”等重点文化项目,突出成都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文化产品。 拓展与国际创意城市、国家和地区间在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来蓉研发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成都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支持成都各类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际会展、 开拓国际巡演、 生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销重点文化创意产品, 扩大成都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搭建对外文化贸易平台

积极利用自贸区政策,加快文化保税区建设,争取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落户成都。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出口平台, 鼓励和引导境内外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带动性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机构入驻成都。稳步推进服务外包文化企业发展, 加快促进文化企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研发核心科技产品,打造特色优势品牌。 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建设, 及时提供海内外知识产权法律咨询。 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三)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

支持信息服务出口企业继续做优做强。 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新设、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在境外收购文化企业、演出剧场和文化项目实体。支持文化企业投资兴办海外文化出口贸易基地, 建立境外文化产品和服务营销网点, 推广和创设具有中国元素和成都风格的自主文化品牌, 逐步形成多渠道、 多层次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 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境内外国际性知名展会和对接洽谈活动。 实施成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对外推广工程, 推动川剧、川菜、川酒、川茶,当代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专栏 7—1 “十三五”时期成都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

1. 成都市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项目

2. 成都文化周“一带一路”巡展项目

3. 成都与文化部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

4. 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项目

5. 成都大庙会全球行项目

6. 成都创意设计周项目

7. 三国文化优秀图书境外翻译出版及推广项目

8. 丝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活动项目

9. “居住在成都(首尔站)”文化旅游品牌营销项目

10. 武侯彩绘大熊猫文化项目

11. 武侯三国文化创意交流活动项目

12. 浓园当代书画海瓷艺术国际展销交流项目

13. 新都芙蓉花仙项目

14. 新津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项目

15. 成都博瑞梦工厂网络游戏项目

16. 成都乐知软件数字化国际汉语教育项目

17. 成都索贝电视节目制作多媒体设备和系统开发运用项目

18. 成都精英设计制作公司数字视觉表现项目

19. 成都力方数字视觉科技应用项目

20. 成都维塔士公司独立游戏制作项目

 

八、发展措施与政策保障

“十三五”时期,成都通过采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规划组织实施”等举措,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精神,建立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四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特殊管理股和股权激励试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围绕培育龙头文化企业,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统计体系。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与企业发展业绩紧密挂钩的薪酬体系制度, 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 增强经营者责任意识,激发工作潜能,提升国有文化企业经营活力。注重梳理及整合国资管理体系内的文化、旅游等相关行业资源,大力整合同行业不同平台的资源要素,缩短层级管理,发挥平台优势,避免重复投资建设。

—— 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加快培育大中型骨干文化企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壮大小微文化企业。 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规定开放的文化产业领域,壮大产业队伍,扩大产业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建立健全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加快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逆经济周期发展增长的特点,用好用活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抓紧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支持处于成熟期、 经营较为稳定的文化创意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 支持处于成长期、 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在创业板、 中小板上市。 强化文化创意企业对商标、品牌的管理、培育意识,评选、推介、保护、扶持本市文化领域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 打造成都文化产业领域市场主体的品牌形象。 推动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成都传媒集团等市级重点文化产业集团资产重组整合及转型发展, 着力打造成都文化领军企业,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 加快园区建设。加强对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及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促进园区深化内涵、提升功能、做强产业。支持在文化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集聚区内建设发展一批提供技术研发、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展示交易、成果转化、 合作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孵化器, 积极提升园区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服务能力。定期评定一批基础条件好、 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产业发展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示范园区、集聚区,并在媒体宣传、 产业扶持等方面优先给予扶持, 形成激励和示范机制,引领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创意产业集聚区良性发展。

专栏 8—1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文化创意园区(基地)项目

1. “528 艺术东村”项目

2. “成都绿地中心·蜀峰 468”项目

3. “文化北城”核心区项目

4. 三国蜀汉城文化项目

5. 中国艺库创意文化产业园

6. 环交大智慧城(菁蓉创业广场)

7. 西部智谷文化创意产业园

8. 东郊记忆·互联网创意产业园

9. 中国电科(成都)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

10. 中国西部文化城项目

11. 武侯天艺浓园文化创业产业园区

12. 天府新区凤凰谷国际山水健康文化产业园

13. 成都电视台高朋视听产业园

14.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文化创意创业园建设目

15. 郫都电竞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园

16. 简阳 ACG 时空动漫影视文化中心

 

 

(三)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 打造文化品牌。建设“ 非遗之都”“ 音乐之都”“ 设计之都” 和“ 会展之都” ,彰显天府文化时代风采。深化“大熊猫文化”“金沙文化”“青城山—都江堰”三大国际文化品牌,厚化“三国文化” “南丝路文化”“诗歌文化” “芙蓉文化”“博物馆文化”“酒文化”等特色文化为产业品牌, 培育成都原创动漫游戏等新兴品牌;推进文化地标建设,加快“成都中心”、城市音乐厅、杜甫千诗碑、川剧艺术中心(三期)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着力打造 3—5个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品牌; 建设面向西部历史文化的发掘创新传播中心、面向国际市场“一带一路”跨国合作的西部文化创意贸易中心、 面向产业融合发展的西部原创设计中心。积极申办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文化赛事,培育打造 1~3 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鼓励和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国际间音乐、动漫、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的展销活动, 扶持品牌项目进入海外主流市场。

—— 保护知识产权。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 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鼓励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发展,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信用保证机制。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知识产权。鼓励版权交易,支持现代著作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版权授权体系发展。 设立数字著作权登记中心,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登记著作权。 指导和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产业集聚区、基地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组织。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 保护和推广本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 定期编制和发布全市文化产业著名商标名录,营造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 培养领军型人才。发挥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领作用,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培育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专家信息库,重点掌握联系一批文化创意产业专家。通过专业研修、组织考察、资助专著出版、举行作品研讨、举办成果展示等措施,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创意创新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 推动领军型人才参加海外培训和考察, 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资助机制。重点加快文化创意策划、文化经营管理、文化创意金融、文化艺术人才等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产业中介等营造产业环境的人才培养, 提升政府产业管理人才的水平,从而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新情况、新需求。畅通有利于文化创意人才来蓉发展的绿色通道, 完善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的配套政策, 健全海外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引进工作体系, 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人才引进机制。

—— 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加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升学科建设为文化产业实践服务的能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探索文化创意与信息、技术、管理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 重点加快创新型、 复合型、 外向型、科技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现多样化文化创意人才供给。

—— 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文化企业、园区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平台,加强大专院校、 科研单位教育基地与专业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上的对接,为毕业学生及青年从业者提供实践途径和机会, 充分发挥实训平台吸纳和储备文化创意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作用。 加强各类文化创意专业培训机构建设, 加强实践培养环节,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完善内部培训体制,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不断深化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培训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机构、行业协会和有关专业机构作用,建立行业人才信息库,促进文化创意人才的有序流动和健康发展。

(五)推进规划组织实施

—— 强化整体联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把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提高全市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 强化文化产业推进工作机制的建设。 加强市、 区联动, 积极引导区 (市)县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推进责任机制。 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领域相关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在整合行业资源、协调行业利益、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 强化评估考核。各部门、各区 (市) 县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认识,压实责任,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做好与本规划相衔接及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建立健全推进本规划落实的目标分解、 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本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进行中期评估,根据形势变化适时修订,并按规定审批后组织实施。本规划是统领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通过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资源,形成合力,确保本规划有序推进落实。

文章来源: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24日 下午3:53
下一篇 2017年11月25日 下午8:24

相关推荐